死亡的科学怨念 读雷蒙德·a·穆迪《死亡回忆》

2012/10/25 评书论影

研究濒死体验的比较早期和重要的著作。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这远算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所获得的样本的局限性,并不能覆盖足够充分的不同种族、文化、年龄、性别等等。这也是源于本身这个研究的课题的特殊性。受限于样本的局限,也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统计或其他种类的科学分析,因而所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描述,和一些相对主观和不能确信的解释。

当然,濒死体验本身是有趣的,值得研究的。引发研究兴趣的原因,或说可以把这当作一项可以研究的课题的原因,在于这种体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书中说,有比较大的比例的经历生死的人会有濒死体验,并且他们的濒死体验中存在许多可以归纳总结的相似模块,比如带有人性的白光,对过往人生的快速回忆,悬浮体验,等等。

不管是生理的、神经的或者心理的解释,都是些初步尝试。然而可能更关键的是,也是普通人更关心的是,这个解释该归于自然的还是超自然的,或者说是物质的三维的世界可以解释的还是有我们完全无法料想的更高的维度。如果是前者,我们似乎可以放松下来,就当是一个暂时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虽然存在悬疑,但人类的努力是可以逼近它的真实的;而要成了后者,事情就麻烦得多了。

这自然也难说是幸还是不幸。对于存在一个死后的世界这样的可能性,事实上是世界上更多量的人是相信这一点的,只不过是各自解释的版本有所不同。在西方有基督教可以来安置死后的灵魂,尽管这些濒死体验中的基督色彩并不很明显;在东方也有生死轮回,肉体灭了,不妨碍灵魂再去投胎。

因而对普通人来说,濒死体验的超自然解释可能更能够给我们以安慰。我们生下来是奔着死亡去的,但这并不是所有的结束。我们的灵魂在我们这一世随我们的肉体经历过了,肉体寂灭了,灵魂可以再进行下一段历程。在那个温暖的、安静的、祥和的灵魂的世界里,一切都很完美。

可惜这对科学是个灾难。科学虽然欢迎悬疑,但总希望这些悬疑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让人去发掘。把解释推给人力所不及的范畴跟不战而缴械投降一样,让人颜面无存。然而,问题是,就算我们称出了21克的灵魂重量,又有何用呢?我们还是无法跟这21克谈话,只能让它在另一个维度里安乐,我们一筹莫展。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