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和间接的讲道理

2012/12/28 感情悟道

讲道理可以有两种方式。摆事实逻辑推理可以说服人,打比方讲故事也可以感化人。前一个的方法比较简单,无非是要搜集相关的各种数据和事实,用大家都接受的逻辑推理达成结论;就其形式来说,文字的是各类带“科学”的非虚构著作,影视的是各种纪实类的纪录片,都必须以真实为第一要求。一般来说,用这种方式,只要谈论的双方接受共同的前提,推理的过程又明晰无疑议,结论就是简洁明了的,没有不同意的道理—读者或观者当然也会有不同意的,但那或者是因为结论突兀而感情上无法接受,比如说心理学上研究讲,人都有“高看”自己潜力的倾向,这一点会是有些人不能接受的,但他可能并不能够反驳这个研究的过程有什么不能让人信服的地方;另一个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推论复杂而无法让人领悟,像是相对论,虽然不太能够让每个人都明晰里面的道理,但并不妨碍结论在事实上的客观的正确性。

相对于前一种讲道理的方式的简单性,后一种的方式就有些麻烦。在这种方式里,要讲道理的人心里是有那个道理的,但他不愿意简单的把道理说出来,原因大多是因为只是这么直接说出来难以让人去信服,所以想把道理附着在能够吸引人的东西上,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让人明白和接受这些道理。容易看出的是这种间接的方式更多的要依赖于接受者的解读能力,很多时候也许并不一定能够解读出符合讲述者本意的道理–这是这种间接方式的一个风险。但这种间接方式有时候可能是必须的,部分的由于这时要表达的道理可能并不具有客观上的唯一真实性。具有确定的真实性的东西,比如各种科学意义上的道理,完全可以也应该用上面所说的明晰的方式来表达。不具有唯一真实性的东西将依赖于讲述人自己的主观认同,事实上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客观实在。典型的例子,比如做化妆品广告。我们一般不会列举这款化妆品里面的各种成分含量和科学证明的效果—很多时候这可能是行不通的;更有效的方式是抛出一位美女,这位美女越漂亮,就会越让观者在心理上觉得化妆品有效,尽管这里面可能一点直接联系都没有。

间接的讲道理的形式,文字的是各种虚构类作品,影视的是各种非纪实的作品。所有的这些,在娱乐读者或观者的同时,其实也传递了讲述者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作品讲的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那么,把故事讲成哪个样子,就出自讲述者的意愿。我们知道,生活的路岔道多的是;可是对每个人来讲,走过的路只是一条。讲故事的人创造了个人物,然后让这个虚构的人物走哪条道,就传达着讲述者认为这条道很特别的意思–或者更合理,或者更重要,或者更有某种特别的意义,取决于讲述者怎么看。

这种讲述者决定的主观的价值观也会使得价值观相对确定的欣赏者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容易有两极的看法,如果抛掉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不谈的话。我们更多的是认同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的作品,而批判那些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的作品。因为知道故事本身是虚构的,那我们总有充分的理由对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作品批判为不好–讲述者没有选择那条更合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故事发展脉络。与摆事实讲逻辑的说理方式不同,这里我们在这样做评判的时候心里并不需要有任何的心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怀疑对于任何有着比较明确的价值观的欣赏者来说,间接讲理方式的作品并不容易使得这些欣赏者有大的价值观的冲击;想要有智识上的提高,需要更多的欣赏倚重推理逻辑的作品。同时,对于价值观尚不成熟的欣赏者来说,间接讲理的作品需要慎重,因为这里面有不够格的讲述者传递的不好的价值观–这样的东西看了,害处可能大过益处。

直接的逻辑讲理也可以误导人,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选择性的利用材料。所有的论据都是事实,推理也没有错误,但结论也许还是不可信的,因为论据本身可能不完备。而看上去逻辑严密的论述,很容易让人接受这样的误导。对于严肃的独立思考者,这应当是最该防备的一件事情。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