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而单薄的贫穷农村‘个人史’ 读爱新觉罗•蔚然《粮民》

2012/12/18 评书论影

作者蔚然以一己之力走访中国西南西北若干偏远农村的记录,是从作者的眼里看到的中国的贫穷乡村,也是作者自己的一个宏大的个人史。独特的意义在于,从作者的眼中,记录了一个个具体的农村的贫弱的例子;从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中,可以有冷冰冰的统计数字所不能达到的独特的震撼力量。我们需要这些鲜活的记录–如果这些记录的生活场景很快就将不在,那这些记录本身可以作为我们回忆曾经贫穷的素材;如果不是这样,那这个事实也许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拷问我们自己:为什么有些人的生活是这样的?

遗憾的是,作者的关注点主要的在贫穷的表象,而对于很多与此相关联的问题的发掘和考虑不够,因而总的说来,作品显得有些单薄,缺少引人深思的力量。

譬如,作者引导我们看到了很多令人震惊的贫困,似乎是引为常例的,这些贫困的人们往往都善良、无助。我虽然生在农村,却不敢有这样的良好的期望。农民不见得比城里人更道德败坏,但也未必就能成为美好人性的最后代表。不过都是常人,有淳朴慷慨,也有自私贪婪。同时,贫困的原因,除了所有在经济上可以考虑的因素之外,也绝少不了农村社会的一些特殊原因和农民在知识、见识上的不足之处,这些都是无可讳言的事实。另外,农村极端贫困者之所以如此也很可能有特殊的原因,而这些原因,除了可怜者外,也往往有可恨之处,这些在书中都没有谈及–当然,原因可以理解,不能对这种简单形式的探访做太多的苛求。

在具体的一些例子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针对的方案和建议。但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也许问题的解答并没有那么简单。就像说农村的合作医疗,新农村建设等等,看上去的好心未必会带来好的结果。社会这个复杂的机器和农村的特殊复杂情况,是不是通过一些自上而下的简单指令就能完美控制,确实很值得商榷。

另外提到了一个‘感动中国人物‘刘某某,以自己的力量在深山里建起了学校,并为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殚精竭虑–而在这同时,他有选择的可能,可以在大上海安度晚年。这个’感动中国‘的得来,自然是因为他的舍己为公的精神。这种精神当然是可敬的,可是国家(中央电视台评的吧)提倡这种精神的动机颇值得怀疑。好像国家是希望社会上人人都能修炼到这种近乎圣人的道德水准–如果能够,那我们自然就是生活在万事和美的乐园里了;但我很怀疑这个童话的可能性–也许还是允许大家都做不妨碍他人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更加切合实际一些。在这个普通人的社会里,不需要幻想圣人的恩泽,只要能有充分的机会让人不受束缚和平等的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也许一切就都会好起来。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