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 读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

2013/03/04 评书论影

肖雪慧是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伦理学,但同时广泛关注中国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及其对策。这本书是她一些杂文的合辑,分作了五个部分,分别讲教育、法律、伦理道德、政治和学术规范。对法律、道德、政治这些大的话题,无从置喙;学术规范虽与我的工作息息相关,但正因为这种相关性反而并不太容易说些什么。那就教育不公的问题说两句把。

肖雪慧谈论了教育中的各种乱象,并且由于自己身在高校,谈论的主要是与高等教育相关的话题。看的同时,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安妮特·拉鲁的《不平等的童年》。安妮特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家庭教育和所选择的学校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不同的社会阶层所造成的人生来所带有的教育的不平等。而进一步的,这种教育的不平等实际上也就更加大了成人以后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个研究是基于美国社会情况做出的,而据信中国社会目前的教育不平等情况较美国更为甚,那只能是触目惊心了。

比如讲国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京沪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每个儿童所获得的国家各级政府的投资据信可能达到边远农村地区的10倍,而“集资办学”这种事情大概也就在农村才这么堂而皇之。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上的不发达本来就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人才,本该国家承担的确保公平的转移支付却又如此不可让人信任,软硬件双重的差距让社会阶层的差别(特别的在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只能是这么固化下去了。可是做完了这些某些城市老爷们还不知足,要在唯一还算是有些公平性的全国高考上做文章,说北京孩子素质高阿,大学就应该优先录用北京土著。可能就像是在《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里面讲的,不去张开眼睛看看自己阶层以外的世界是凝聚自己阶层的向心力并从而形成全新物种的好手段吧。

虽然只要留心,不平等随处可见,但问题的关键大多是,掌握着强制权力和舆论喉舌的往往是得意的一方,而同情弱者这种事情,虽然算是人的天性,但这个天性大多是有着层层的限制,程度深入的有限。甚至于,强者往往并不信奉“公平”的哲学,得以踩踏弱者,表示自己能力强悍,颇可以眉开眼笑的。

扯的太远了。总的来说,这书可以看–至少这里面不乏对弱者的同情,而没有像很多“大家”那样的屁股决定脑袋。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