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失控》《技术元素》读书笔记

2013/07/22 评书论影

先看的《失控》,后看的《技术元素》–后面的一本并没有什么可说的。看《失控》的时候断断续续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想起来了就看一点,到了一个可以稍作休息的地方就先扔下。这当然不是说这书不好看–实际上是相当有趣味的。只不过伦敦最近的天气实在是太好,中午吃完饭了就想到外面转转,晒晒太阳,然后看一点书–总需要找个理由说自己其实没有太过腐朽。这本并不轻松的书不幸就做了这段时间轻松阅读的牺牲品,实在是很有歉意–工作容易被安逸的生活所累,和煦的阳光也是脑力激荡的大敌,古人诚不余欺。看书不是一气呵成的坏处就是,所有当时很有共鸣的想法现在差不多都忘掉了。这个时候,当然要想起来去羡慕那些能够过目不忘读过成诵的能人,不过羡慕是件靠不住的东西,不能够对现存的世界有什么了不得的影响。理性的人,就只能叹口气,接受自己不是天才的事实,努力搜寻脑子里剩下的那些东西,想起什么就写点什么吧。

  • 系统的进化。现在的科学界大致认为,生物是由进化发展而来的。进化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只不过是因为应对系统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了系统自己的改变。人类所设计的工程系统一般而言并不具有进化的特性,原因部分的是因为人工系统总是有确定的目标,并不是无目的存活的东西,而且工程系统的复杂性与生物系统也实在不能相提并论。反馈调控,特别是自适应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有那么一点点进化的影子,但显然不相像的地方比相像的地方更多些–这些控制系统不过是应对外界的非常受限的环境变化的时候控制器会做出一点点的适应性改变而已。将来是否会有人工设计的但拥有自我进化能力的东西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 系统的边界。我们谈系统,是讲一个有着完整的组成和功能的某个整体。这个整体的范围可以有各种不同,大到整个宇宙是一个系统,小到卢瑟福的电子模型也可以当作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设计往往有模块化的特点,对于这样的人工设计系统的边界一般是很清楚的。但自然界是一个各种联系交织在一起的地方,很难能够很好的隔离出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跟剩下的宇宙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做研究自然会针对不同的问题来确定所谈论的系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不过从比较广的意义上来讲,能够针对不同的目的确定所讨论的系统的边界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从基因层面上研究癌症,如何分离某一些基因当作对癌症有影响的,从而构成为癌症的基因系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基因都有或强或弱或明显或隐含的联系,你怎么能够知道你分离的那些就是最合适的,或者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分离出这样一个系统是可能的吗–也就是说,这个癌症基因系统的边界会不会太大而包含了所有基因?又比如说任何一个社会问题的研究,任何的研究总是要忽略掉某一些方面不去考虑,可是社会系统同样是几乎所有因素都交织在一起的,怎么能够保证忽略掉的就不会对系统的运行起到某些关键性的作用呢?

  • 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就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和大多数情形来讲,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统一是更常见的(除去土地之类特殊的大宗物品),因为这两种权利的分离,是租赁制度和按需付费理念的发源。前者虽然古已有之,但的确是在越发达的经济体中越为发达(这带来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而后者更特别的是现代社会数字产品的特色。数字产品可以把租赁这个想法发展到极致–你可以不用拥有我的软件,只需要每次用的时候给我钱就行了。因为数字产品的分派几乎是毫无成本的,所以这种按需付费的方式以一种更为精细的方式调节了供给和需求,带来了一种数字时代经济理念上的变革。

  • 人的线性理解和信息的指数传播。人的理解能力在人进化成为人之后就没有多大改变,可是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在我们的这个时代以一种我们不可想象的速度在增加。这造成的结果是,我们理解信息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世界产生信息的速度。从而,对我们来讲重要的就不是接触、知道了多少信息,而是哪些信息。对一个人来说,他永远不可能存储一台普通电脑所能存储的信息,然而他有一台电脑所不能够拥有的理解能力,可以建立世界的简化图景,可以针对信息分析和处理,可以从数据中得到深刻的洞察–这也是为什么“一站到底”的战神们有一种脱离这个时代的悲哀感的原因。

  • 技术即媒介。技术是我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就像各种传媒是改造人们世界观的工具,二者都是媒介。那么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技术本身就会决定了技术所能形成的那个新的世界–就像科幻小说作家愿意相信的那样。只不过就人类社会来讲,除了技术,需要至少再加上制度的因素,才是造就社会未来的最小的那个媒介集合吧。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