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偏见的经典 读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2013/04/01 评书论影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好像在各种目的不同的推荐书单上这本书也都往往列在了很靠前的位置。不过读下来,感觉同为群体心理学经典著作的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还是要比这本书更胜一筹,特别是在先看过了前者之后。    当然,这个比较并不很公平。《狂热分子》成书于1951年,要比《乌合之众》晚了半个多世纪,而这半个多世纪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波谲云诡的一个时期,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次群体杀戮和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决都发生在这一时期–这些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该是多么有用的材料。所以,勒庞在这本书里所表现出的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种种偏见,比如对女性的歧视,种族主义,随意主观的认定,等等,不能去太过苛责。而要是再想想书中即便放到现在也仍然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这个‘经典’的认证并不算浪得虚名。    记录一些有感触的观点把。      

    - 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不过是人类思想不露痕迹的变化所造成的可见后果而已。这种重大事件所以如此罕见,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最稳定的因素,莫过于世代相传的思维结构。 

  - 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不同的动机和行为,绝大部分的是无意识的,而这些部分很难准确的捕捉到。有意识的部分通过诸如教育之类而有个体的差异,但对一个大致同样环境的人群来说,无意识的部分决定了基本的普遍的性格特征。因为这种共同属性,群体所能保留的也就只是这些普通的属性,而杰出人物单独发展的个性则在群体中湮灭。所以,无意识占上风的群体在智力上往往低于有意识占主动的个体。

  - 在群体中放弃了独立个性的个体,感觉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使得似乎无须对自己行为负责,导致很多无意识的共性得以强化;在群体的环境下,也更容易从众。因而群体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简单和激烈,或者是英雄的团体,或者是犯罪的群体,依赖于具体的情境。

  - 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对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情。

  - 名望、职位,甚至是制服这些外在的东西和一个人的内在秉性,二者在影响大众的看法上,可能前者要重要的多。

  - 种族的不同在所形成的群体的特性上起决定性作用。英国人、法国人、中国人、美国人所形成的群体有本质不同–但这想这里的种族更多的理解成为文化因素意义下的种族而不是生理意义下的吧。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