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评中国文化 读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

2013/08/24 评书论影

国内的生活总是热火朝天,让人难有闲暇喘息的机会。这个繁忙倒并不一定是工作的原因–想想看,看着窗外热闹的摊贩,鼎沸的人流,要静享一点孤独的时光,是需要比在客居英国的时候大得多的定力的。所以我也就并不对自己苛责,想玩就玩吧,反正也不过是一小段的假期,放纵一下并无不可。而偶尔躲在屋里看点书,也常被师弟好心的劝慰:“还是出去转转吧。”我看得到他眼光里的怜悯和觉得发现了我直到现在老大不小还是单身一人的原因却又不方便说出来的局促,很是抱愧,所以书看得就越发的断断续续了。

缺了系统的阅读和记录,就不太好去做评论。所以就偷懒一下,不去谈论书里具体的内容,只说个大概吧。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视人与人的关系,它总是把家庭那种彼此亲密的味道,应用到社会上去,跟‘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对方为重,互相以对方为重”。他又指出,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有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至于这两大古怪点,似乎并不算是梁的独一的见解。前面看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这两点似乎都有触及,只不过可能并没有讲的这么明确。而这两点,大约也是(至少在我看来)比较公认的中国文化的特色。看上去很显然,仔细想的话就会觉得很奇怪。如果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系统的演化,那么中国社会在过去的一两千年里似乎就一直处于系统的一个封闭的极限环内,它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动荡变化(如朝代兴衰),而没有社会形态的根本性的变化。如果没有近代西方的入侵,像梁所同意的那样,我们的这个社会满可以千秋万代的传承下去,而不可能有任何全新的本质的改变(比如科学理念的出现)。至于所以如此的原因,自然是极为复杂的,也未必能有所有人都认同的说法。不过大致说来,应当是我们的社会的构造极为稳固,而这个稳固的构造,外面表现为我们保守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内里则源于我们的文化–这个问题太过复杂而争议颇多,我就无法阐述了。

宗教是西方社会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而中国社会的发展不需要宗教的指导,实在是东方异于西方的一个根本不同点,在这一点上梁漱溟和辜鸿铭都深有感悟。中国文化如此维继,源于我们独特的祖先崇拜(辜鸿铭语),在社会文化上则表现为伦理本位(梁漱溟语)。我们以一套涵义深远的”道德“来规划社会和国家,并不像西方是以法律为基础。其所以如此,在于我们并不认为一个人是可以完全独立于其他人,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相反的,他必须处于社会的若干圈子里面,他的所行所为更多的首先要得到圈子的首肯。西方法律的基础在于首先承认人的独立和平等,因为每个人可以为自己负责,又都是平等的,所以需要法律来惩戒那些侵犯别人的平等的行为;而以伦理本位的中国文化,则更多的是弘扬某种道德精神,而不是事后的惩戒。在哈尔滨的那几天,到处看到这样的宣传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件很伟大的事“。这样的宣传放在西方会是件很奇怪的事情:我只要不违法,你管我道德不道德呢!

梁漱溟指出,文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拿来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抛掉他们的文化根基,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是不可预料的。像是一百多年前,我们只觉得西方的物质文明好,可以拿来,而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不缺乏优越感,还是用我们的那一套。结果是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梁和辜最后都深信世界的未来将会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或者主导)。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图书馆里看到托恩·勒迈尔(荷兰人类学家,哲学家)的一本书《以敞开的感官享受世界》,在中文版前沿里勒迈尔也说,太过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西方现在在东方,特别是中国,寻求补偿,对禅宗佛教和道教、针灸、风水、太极拳等越来越感兴趣;并殷切的说,拥有几千年悠久文化的中国,仍有足够的生命力,完全能够接受现代世界的挑战。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当礼貌的评价在其他的一些西方人那里也不鲜见。但我其实还是有些怀疑和不自信,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现在所能有的,不过也同样只是殷切的期望吧。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