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真实 读柴玲《看见》

2013/06/01 评书论影

这本书是柴静选取的她在央视做新闻评论时的一些事例的集合,想传达的应该一方面有她自己在新闻评论这条道路上的成长感悟,另一方面也有对新闻调查过程中的若干社会现象的个人见解和观点。前者讲如何做新闻,是做记者的本分,后者做社会评论,有尽名人公知的责任的意思。中间掺杂了对个人生活的一些记述,不过并不多。

谈到的做新闻的规则和对社会现象的见地,总的来说是常规的,是一个理性的、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大致应该知道的道理。不过好处是常规的抽象的道理通过具象的事情表达出来,因而有了一些独特的和深刻的感人的力量。

最为核心的规则大约就是真实。真实的要求首先表示作报道的人不应该因为利益诱惑而歪曲事实,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最为基本的要求。新闻真实的另外一个要求–如果这个新闻不承担什么教化人民的责任的话–是新闻从业者应该只报道事实本身,而不需要把自己化身为正义的使者,主动告知受众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在一般情况下,价值判断是受众自己的事情,并不需要新闻的报道者来代劳–虽然在这个应该算基本要求的规则上犯规的人多不胜数。

这些对真实的要求是任何人只要想做就能做到的。然而新闻真实的内涵要比这深刻和复杂的多。至少有两个维度的真实的要求,并不是只要有主观愿望就行的。这里面一个是选择题材的广度,不完整,或者选择材料有偏见的真实是不客观的;另一个是挖掘材料的深度,流于表面的真实是没有意义的。

广度的要求展开是说,新闻从业者应当小心自己内心固有的定式偏见,不要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影响选择材料的标准。偏见是人所皆有的,所以因为个人偏见造成的对特定材料偏见而导致的不客观未必是主观故意,却是非常广泛的。然而,如果仅仅观察了事实的一面,尽管报道的都是事实,但却可能距离事情的真实差的非常远。比如虐猫事件.虐猫本身当然是残忍的事情,但如果不交代清楚是空虚无聊而做,或是受逼迫而内心煎熬的去做,或是其他什么原因,那就会影响新闻受众对当事人的价值评价。

深度的要求展开是说,在客观的尽可能的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新闻事实进行符合逻辑和理性的解读。这个解读,需要理清楚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逻辑脉络,意义影响,等等。对因果、流程、意义等的解释本身是主观的,其理解的层次受限于新闻从业者本身理解世界的层次水平。所以,对深度的要求是对新闻调查的非常高的要求。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各门类社会专家们做的新闻调查可能更好看,因为他们有对社会更深刻的洞悉,同样的材料可能会给出更深刻的观察结果。柴静总结说,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所了解和体谅,才不会轻易责难或赞美。这种宽容和理解应当是新闻的至高境界。

不过,尽管真实可贵,坚守真实却可能是痛苦和孤独的。因为可能很多新闻受众本身并不想要客观的真实。他们也许更愿意的是社会按照他们愿意接受的那样运行,而不愿忍受真实的事件挑战他们固有的认识。

同样,因为真实是耗费精力时间金钱但却未必讨喜的,新闻从业者也就有了很好的托辞去发掘他们自己认为的真实,或者干脆不去管什么真实–而以此换得各种可能的利益。

卢安克说,我不是不喜欢物质,但我喜欢自由。有更好的物质享受不是什么坏事,只是在这个享受要用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来交换的时候,值得我们多思考一下。就做新闻来讲,假若现在的记者们能够像珍视个人自由一样珍视新闻真实,那么普通人通过新闻了解的世界应该会更加真实一点吧。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