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运动的圣经”–读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2013/01/13 评书论影

这本书被称作”群众运动的圣经“,由奇怪的”码头工人哲学家“埃里克-霍弗所作。 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的书,这本书更像是哲学作品,充满了思辨和箴言,而不屑于用任何繁琐的数据打乱书的简洁和完美。格言这种东西往往并不具有太多说服人的能力,除了让思维简单的人产生盲目的信仰–因为格言大多是些片面的真理。然而尽管这本书里几乎每句话都有格言那种深刻的真理的光环,读起来并不让人生厌,反而愿意相信它们。其原因,想起来应当是这些格言式的语言本身也是有机组合起来说明更大更深刻的格言的,并不是一句句大而空的口号。总的说起来,这是一本奇书。

不过,由格言论理,也有它的局限性。作者也很清楚这种局限并大大方方的承认:”本书并不是一部权威性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思考之书,并不避讳提出一些片面的真理,因为有时片面的真理也可以开辟新的思路,帮助架构一些新的问题。。。。。。。为了阐明一条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很多事情。“

一般的书,大多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或表达一样感情。在说理或谈情的过程中,会用各种的庞杂的材料。对于读者而言,读完了书,领会或感受到了主要的道理或感情,也就算是功德圆满,而那些具体的材料未必需要记得。所以要写读后感,可以只集中于这个主要的道理或感情,往往并不困难。可是这本书不大一样。书里面散落各处的打动人的”片面“的真理太多;要是只去谈论主要的道理(如果能够总结得出来的话)而忽视了这些次级的道理,作为读者的我是惶恐不安的。所以,像我这种不敢说读懂了这本书的读者要表达对这书的尊重,似乎唯一的办法就是摘录书里的格言–间或会有一些零散的感悟,而不敢或不能有自己独特的总结。         1. 所有群众运动都会激发起其追随者赴死的决心和团结行动的意愿;不管它们宣扬的主张或指定的纲领为何,所有群众运动都会主张狂热、激情、热望、仇恨和不宽容;所有群众运动都能够从生活的某些部门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它们全都要求信徒盲从和一心一意效忠。(按:群众运动往往并不带有多大的理性;理性和自由是破坏团结的因素。)

  2. 信仰一件神圣事业,相当程度上是替代已经失去了的自信。

  3. 一个人越是没有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4.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这种人喜欢搬弄是非、打听试探、越俎代庖,同时对国家和种族事物表现出炽热兴趣。在逃离“自我”的同时,我们不是会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就是会掐着他们的咽喉。(按:每个人都需要些存活的意义。当个人无法提供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只能以交付自己的自由为条件求助于强大的群体。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的孙玉亭和贺凤英”穷革命“的两口子。)

  5. 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间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按:稳重的中间层次是维护稳定的力量;但往往不会是变革的力量。)

  6. 在饥饿边缘挣扎的贫民过的是目标鲜明的生活。他们拼命为填饱肚子而挣扎,完全不会为闲愁所困扰。他们的目标具体而直接。有饭吃就心满意足;能够饱着肚子上床睡觉是一种成就;每一笔意外之财都是一个神迹。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需要“一个使人生有意义和庄严的超个人目标”呢?(按:以交付适量的自由而获得物质的满足,应当是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所乐意的。各种自由的维护者中,没有底层人群。)

  7. 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于一无所有而只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按:消费主义会带给人真正的福利吗?)

  8. 我们追求奢侈品的时候会比追求必需品的时候更勇猛。情况往往是,到我们不得不放弃追求奢侈品的时候,我们的必需品也会开始短缺。(按:贪婪和短视,是不是也应该算是人的本性?)

  9. 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的一种讨厌的负担。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按:所以女人会希望找到一个依靠。。。。。。不要扔臭鸡蛋,哈哈)

  10. 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少数人的热望。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穿着稳定的社会模式。(按:值得深思。)

  11. 贫穷如果能够与创造性结合,那贫穷十之八九都不会带来失意感。精于本身行业的穷技工是如此,充分拥有创造力的穷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更是如此。。。。。。。那些灵感枯竭而过气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迟早都会堕入狂热爱国分子、种族主义贩子和某种神圣伟业的鼓吹者的阵营。性无能者也易于产生这种冲动。(按:缺乏创造力的科学家和性无能者是一路货色,哈哈)

  12. 当一个极权社会的人民揭竿而起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它的邪恶,而是它的软弱。

  13. 永久性的畸零人只有完全摆脱自我时才会觉得找到救赎,而他们一般都能够在群众运动的集体性中埋葬自我。他们放弃个人的意志、判断和野心,把所有力量奉献给一份永恒大业,从此再也用不着无限期的东追西逐。(按:虽然残酷,但也许是人性的本真。)

  14. 极端自私的人特别容易有失意感。一个人愈自私,失望时就愈难熬。因此,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最凶猛的狂热者,往往是一些本来自私但却出于某些原因(内在缺陷或外在环境)而被迫失去对“自我”的信仰的人。于是,他们不再把高明的利己手段拿来服务其无能的自我,转而用于服务一件神圣事业。但即便他们信奉的是一种鼓吹爱与谦卑的宗教,他们既不会去爱,也不会谦卑。(按:太犀利。)

  15. 机会无穷就像机会稀少或缺乏一样,可以是失意感的有力来源。当一个人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他会想:“我现在所做或可以做的一切,与我所未做的事相比,就像小钱那样微不足道。”(按:需要深思。)

  16. 人们会感到厌烦,主要是他们的自我让他们厌烦。意识到自己生活贫乏和无意义是人们厌烦感的主要来源。反之,没有孤立感的个人–如一个部落、教会或政党的成员–不容易为厌烦所感染。只有从事创作或得为三餐糊口的人才不会有厌烦感。(按:霍弗真看得起从事创作的人。)

  17. 对于老姑娘和不能在婚姻中享受快乐与满足的妇女,她们的厌烦源于生活的单调乏味。通过拥抱一项神圣伟业,通过把精力和资材奉献于推动这项伟业,她们就获得了一种充满意义的新生活。(按:不多说。)

  18. “荣耀”基本上是一个舞台观念。如果不是清清楚楚晓得有观众在看,演员就不会卖力追求荣耀。我们会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知道我们的英烈事迹回味同时代人和后来世代所记取。我们愿意牺牲真是、短暂的小我,换取永恒的大我。(按:真实但让人觉得残酷。)

  19. 那些一般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喜欢去做不可能的事,那是他们掩饰自己无能的手段。(按:虽不尽然,却是有趣的观察。)

  20. 我们会愿意为想得到的东西而死,多余愿意为已拥有的东西而死。过着充实美好生活的人一般都不会愿意为自己的利益或国家或一种神圣理想而死。。。。。。渴望而非拥有,才是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动力。

  21. 自我牺牲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一个有能力根据自己经验和观察做判断的人,通常不会有殉道的念头。

  22. 一种教义的有效性不由她的奥妙性、崇高性或正确性决定,而是取决于它把个人隔绝于其自我及世界的彻底程度。。。。。。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有百分百的信仰。”(按:可怜的信仰。。。。。。)

  23.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我们爱一个人对象的时候,一般不会寻求同好,甚至反而会把跟我们爱同一对象的人视为竞争者和侵犯者。但我们恨一个对象的时候,却总是会寻求有志一同的人。

  24. 这一类不可理喻的仇恨是从何而来,它们又为什么能够发挥凝聚的作用?它们是我们拼命要掩盖自己的贫乏、无价值、罪恶感和其他缺点的一种表现。自卑就因此被转化为对他人的怨恨。。。。。。哪怕是在合理悲愤的情况下,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换言之是源于自卑。当我们自感比伤害我们的人优越,我们更可能的反应是鄙夷他们,甚至是可怜他们,而不是恨他们。。。。。。自卑可以让人产生‘想象中最不公正和最易作奸犯科的激情,因为他对于那谴责他和让他认识自己缺点的真理,心怀切齿痛恨。’(按:引人深思。)

  25. 任何崇高的宗教必然会让信徒产生强烈的罪疚感。这是因为高不可攀的理想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落差。由此看来,一种宗教愈崇高,它孕育出的恨意就愈凶猛。

  26. 如果当初移民来美的数百万人都是优越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都是本国精英–那就不会有一个美利坚合众国出现,而只会有一个由五花八门语言群和文化群凑成的大杂烩。。。。。。他们前来这里,就是热望可以抛弃旧身份,重生为新生命。他们自然而然地拥有一种模仿与适应新事物的无边能力。(按:虽然片面,却是真理。)

  27. 模仿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快捷方式。当我们没有意向、能力或时间去独自解决问题时,就会模仿别人。忙人比闲人更易于去模仿。换言之,匆匆忙忙的生活更易制造齐一性。(按:闲散才是创造力的来源。)

  28. 宣传单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叫那些不愿接受的人接受的。。。。。。它只能打入那些本来就打开的心扉,或是把某些已经为人们所接受的主张强化。(按:人不能被别人说服;只能被自己。)

  29. 对群众运动的领袖而言,见解的精辟与否看来无关宏旨。真正重要的是他敢于摆出自负的姿态,完全漠视别人的意见,不惜一个人单挑整个世界。。。。。。。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按:找男朋友也是如此–他必须是个现实主义者因而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不缺乏浪漫–所以爱人们称呼彼此为”领导“。)

  30. 对失意者来说,不用负责任比不用受约束更有吸引力。他们乐于以独立性来交换免于做决定的自由,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不用为任何失败负责任。他们自愿把生活主导权交给那些爱计划、爱发号施令、爱把所有责任一肩扛的人。另外,顺服一个最高领袖也是实现他们平等憧憬的一个方法。

  31. 在自由社会,一个领袖只有在盲目相信人民的智慧与善良的情况下,才可望维持人民对他的支持。拥有这种信仰的二流领袖会比没有这种信仰的领袖在位更久。这表示,在自由社会,一个领袖与其说是领导人民,不如说是追随人民。

  32. 行动是促进团结的媒介。真正的行动人(man of action)–建造者、士兵、运动员、甚至科学家等,其个体性都要低于思想家或创造力来自沉思默想的人。。。。。。思想人(man of thoughts)彼此很难共事,但行动人之间却很容易发展出同志情谊。思想工作或艺术工作极少是以团队方式进行的。。。。。。(按:就像在科研领域的合作。真正的思想只在有限的几个人中间酝酿发酵,其他的所有人不过是具体的想法的实现者,并无多大自己的创见。)

  33. 因为深谙自己的瑕疵与缺点,失意者对别人的歹意与恶念总是特别眼尖。一个有自卑感的人特别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按:”心中有佛“?)

  34. 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但一个群众运动要能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却必须借助于狂热者的气质与才干;而最后可以让一个群众运动获得巩固的,大半是靠务实的行动人。

  35. 罗素说:“只有极少数和极例外的人会有对全人类的爱,以致无法忍受大众的不幸和痛苦–不管这种痛苦跟他有没有切身关系。”梭罗以夸张的措辞道出同一个事实:“我相信,让一个改革家–哪怕他是上帝对神圣的儿子–如此悲伤的,不是同胞的苦难,而是他的私人隐痛。要是这种隐痛被拿掉。。。。。。他就会道歉都不说一声就抛弃他的同志。“(按:自私是人的本性吗?)

  36. 几乎每一个喜欢找茬的言辞人,一生中都有一个阶段,在位者只要表现出谦恭和怀柔姿态的话就可以把它争取过去。。。。。。若是一个言辞人的崇高地位受到当权者恰如其分的承认,他往往会找出各种高尚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会站到强者一边,打压弱者。(按:不解释。)

  37. 每当我们看到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就可以断言:这个体制要不是完全没有读书人阶级,就是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如果所有读书人都是教士,那教会就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所有读书人都是官吏,那现政权就不太容易会遭到反抗。

  38. 真诚的言辞人不需要靠绝对的信仰活下去。他把探索真理的过程看得与真理本身同等重要。。。。。。要是他提出一套哲学或学说,那主要是为了展现才华和作为思想演练,而不是要把它作为行动纲领和信仰原则。。。。。。耶稣并不是基督徒,一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按:可怜的真诚的言辞人。)

  39. 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因为他们看不见障碍),但也是他们智力贫瘠与情绪单调的原因。(按:成功学要教授的也该是盲目自信,而不是智慧的发掘。)

  40.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具之一,哪怕他用的着这种本事的时候并不多。大概同样真确的是,过于言必有据和实事求是的人是不胜任国家领袖之职的。

  41. 东方社会的长期停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无疑是多个世纪以来,读书人不但寥寥无几,而且几乎总是统治阶层的成员–不是官员就是僧侣。

  42. 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说过,狂热主义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400年之间人类真正重要的四大发明之一。那是一种犹太教-基督宗教的发明。说来不可谓不奇怪,狂热既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却又是一种可以让社会和国家振衰起弊、死而复生的神奇工具。(按:引入深思。)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