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技术、科学和其他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2013/05/25 评书论影

似乎并不是尽全力的作品。书的内容驳杂,包括了设计的原则技巧,日本的设计文化,世界设计趋势,等等。作者在后记中也承认,有些章节的内容是从以前的讲座中拿过来,不是专为这本书而准备的–这就造成整本书的脉络不太清晰,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也就成了可以一看,但难有深刻强烈的感受的作品。好像在不是特别“硬科学”的领域,这算是常态–但在看过一些立论严谨、体系完整,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可能影响作者本意的作品之后(这些作品大多在严肃科学领域),就有可能会对这样欠缺了些态度的作品有些不满。假如水平不够,那就干脆不写(如某些演艺明星们的书);水平够了却因为态度不够而使得作品的成色差了,就有些是对读者和自己的双重不负责了。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和联系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原研哉说,艺术是个人的表达,设计却是带有社会性的。我想这里面的意思是说,艺术作品仅仅是要唤起欣赏者潜在的情绪,并不需要实现任何现实的功能;设计却必须要以满足特定的功能为第一诉求,情感的表达只是备选项。从而,虽然二者都会产生有形的作品,看待的标准却绝不相同。不过,虽然设计要满足功能就必须与人的现实需要打交道,因而不能像艺术一样可以完全沉浸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但是,能够抓住人潜意识的精神需要是最高级的满足要求的方式,所以好的设计应该具有艺术的特质;而艺术却往往不屑于反过来为之。这里的差别有点像是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科学只是要探寻真理,并不需要保证这些真理有对人类切实的用处。技术是为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只要好用,背后的科学道理不知道也无妨。所以,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人类中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为美,一个为真,所得只不过是名;设计师和工程师是人类中的现实主义者,把美和真化为现实中令人愉悦的便利,从而收获了令人眼红的利。

设计往往要在极细微的地方下功夫,这种细微可能是普通人根本不会注意的。因而好的设计可以满足人的那些潜意识的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会让我们震惊于好的设计的优雅–但任何一件好的设计都不会像高雅的艺术一样让很多人无从欣赏,就像技术产品总不会像科学道理那样难以让人理解。因为欣赏艺术和理解科学是需要能力的,而设计和技术首先要满足功能,所以好的设计或者技术产品应该让正常智商的人感受到其中的精妙–尽管感受的程度可能有差别,但绝不至于让人无从着手。讲几个设计的例子。

  • 比如四角形的卫生卷纸。厕所里常放的卫生卷纸大多都是圆筒形的,抽取的时候经常会用力过大而超出必要用量。四角形的卫生卷纸抽取时转动不便,可以很容易知道转动的圈数,从而给人一个方便的方式可以节约用纸。另一方面,四角形存放时所占的空间也较小。虽然传统的圆筒形的卷纸有它自己的优势,但这个四角形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个好的设计。

  • 比如门把手的设计。门如果是向外推开的,那一般无须安装任何把手;而要是向内拉开的,把手就是必须的。所以,有没有把手是门推或拉的明显标志。有些门即便是向外推开也会有把手,但这时候这个把手一般设计成水平的–因为水平的把手是不好拉的。在我们每天都会用到很多次的小物件上就有这么多的设计要素。

  • 比如不同地域的设计风格。青藏高原外界景色变化匮乏,藏民家里的装饰多是繁复的,家具上有很复杂的图案。西北地区的设计明显的特色是强烈的颜色对比,比如大红色与外界的土黄色的对比。江南不缺外界的变化,就更看重轻柔的、简单的设计。

原研哉对日本住房的室内设计很有意见,认为缺少审美。但我觉得比起中国来,那已经是很好很好的了。和式居屋有一种东方特色的独特的简洁美感,在各种装饰上以清雅取胜,同时又有东方的整体感,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尽管这种简洁与欧美近些年来奉行极简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潮有些类似,但风味是独特的。日本产品在世界上受欢迎,独特的东方味道的设计应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不纯粹(甚至不更重要的)是更高端的技术水平。

设计是要给能够欣赏设计的人用的,也就是所谓品味。虽然说好的设计应该让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设计的精妙,但感受的程度不同人还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缺少设计的能力,却不应该缺少品评设计的能力–能够感受人类设计的美妙也是生活幸福感的来源之一。

自然,如果你的工作就与创造性的设计相关,那更值得恭喜。我总觉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向着这样的一个未来前进: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所有的程序性非创意的事情都由机器代劳,人类真正去做的只是那些依赖人类创意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不需要加班–因为加班不是最大化创意产品的好方式,而工作实际上是自我实现的方式,因而是充满愉悦的。据说艺术家们(男性)很有用的获得创造性的途径是香车美女,在我们都从事创意产业的那一天,我们也许可以不太贪得无厌的要求美食温泉也成为我们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吧(偷笑)。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