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ndle Problem和科研奖励

2013/11/25 观事析理

TED上一个报告讲到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称之为“the candle problem”,很有意思。在这个实验里,给受试者一盒火柴,一盒图钉,一根蜡烛,要求受试者将蜡烛固定在墙上,同时蜡油不能掉落到下面的桌子上。我们一般认为外部激励总是能够提高,至少不会降低效率;但有悖这个常规认识的发现是,给予受试者外部奖励(先完成的给予金钱奖励)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对于任务的完成有负面影响。这个实验结果有多种解释,其中两种很有意思。一种解释从任务的创造性程度上着眼。实验中任务的合理解答是用图钉将放图钉的盒子固定在墙上,然后将蜡烛点燃放在盒子里。在实验中,任务通过两种形式给出,一种是将图钉放在盒子里(从而盛放图钉的盒子给人的直觉是不会用来做工具);另一种是将图钉和盒子分开(从而盒子本身就可以考虑做工具)。这样,就所需要的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来讲,前者显然比后者更多。实验中发现外部奖励降低了前者(需要较多创造性工作)的效率,却增加了后者的(需要较多程序性工作)。从而一个推论是,外部奖励可以增加非创造性工作的效率,但对创造性工作却未必。原因的解释,是奖励所带来的压力抑制了人的发散思维,让人更加注意自己常规的熟练的方法的使用,而这是与创造性背道而驰的。

对这个实验的另外一个解释是从激励和动机的角度,使用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理论。这个理论区分内部和外部动机。其基本的主张是在某些条件下,加大外部激励(从而提高外部动机),会压抑人的内部动机。而对于很多要求更多创造性的任务来讲,内部动机可能才是更加起决定作用的。就像小孩子的学习,给予的外部激励太多,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奖励,自己本来有的对学习的兴趣反而被压抑了,当去掉外部激励的时候,本来有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回来。

TED上的这个报告讲这个问题主要是想说明在商业领域,外部激励未必一定是最好的提高效率的方式。不过看起来这个理论用在科研领域也很合适,因为科研本身是极端依赖创造性的工作,那么按照上面实验的解释,对科研工作的外部激励的使用就不太应该是简单粗暴的:科研的效率未必会因为外部激励的增加而必然增加。对于这样的创造性工作而言,保证工作的自由度,减少紧张和压力,从而让发散思维充分发挥可能是更重要的(所以Google一直在强调自己的宽松的工作环境),而单纯的外部激励在这些方面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有反作用。那么,国家近些年的各种科研奖励和人才计划,在表示国家对人才重视的同时,是否也因此让科研人员觉得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物质和声誉上的利益,而并非是出于自己对理解未知世界和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兴趣?这种激励所带来的科研会不会必然导向短平快,从而缺乏原创性和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没有了这些外在激励之后(或者激励的强度不够之后),人们会不会茫然的发现,自己早已经丧失了对科研的任何的内在兴趣?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麻烦了。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