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借出的东西容易坏?

2014/08/05 观事析理

大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东西自己用的好好的,借给别人,一下就给用坏了。遇到这种情况最直接的反应大概就是抱怨借用的人太不仔细,对自己的物品不够在意。这种抱怨自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有道理的,从而,这种“主观故意”的对自己的物品,进而对自己这个人的不尊重,就让我们对借自己东西的人有了不满。

不过,“借出的东西容易坏”这件事情可能有除了借用人主观故意之外的解释。这个解释的逻辑合理性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自己的物品了解更多。

容易知道,任何一种物品都是有可能在某种特别的使用方式下用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品都存在一个容许使用方式的集合。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物品接触和使用得多,自然就更了解这个容许集合。比方说,一个水杯可能会在大的温差或较为猛烈的撞击下损坏,水杯的所有者更有可能知道容许的温差范围和撞击力度的详细信息。这里的“知道”,可以是明确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当我们将水杯借给他人的时候,我们或者忘了提醒这个水杯的容许使用范围,或者自己对它的容许使用范围的认识本来就是潜意识的所以也就无从提起。那么借用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缺少对所借物品的了解而有更大的可能用坏它。

“对自己的物品了解更多”的的解释启发我们认识到一个更为隐蔽而有用的观点。上面的讨论隐含的一个前提是,所借的物品并不是什么具有严格统一的标准的东西(比如,所有的水杯承受的温差和撞击力度相同),因此缺少我们个人的经验,就不能对这一物品有详尽的了解。上面的解释所持的立场基于我们自己和他人对所借物品的不标准性的理解不同,但承认这种不标准性是一个不依赖使用者的客观存在;而一个更为激进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借出的物品的不标准性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其理由是,一件物品我们能够长久使用,表示这件物品本来就特别适应我们的使用方式;不能适用我们的使用方式的物品原本就不可能被我们长久使用,也就不在我们可以借出的物品之列。比如说,假如你一直喝热水,那么一个合理的假设是你的水杯会有很好的承受高温的能力,而不一定可以用来盛放冰水,因为假如不是这样,你的水杯本来就用不长久。假如你把这个水杯借出去,一般人的理解可能是,一个水杯能够既用来盛热水,又可以用来盛冰水,那么当他用来盛冰水的时候,水杯就碎了。

上面这个“物品的被动适应性”(物品似乎是不能主动的适应使用人的习惯的)的解释引发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借用的人因为缺少借用的东西的详细信息,所以倾向于按照一般同类产品的标准方式来使用它,如果一件物品在被借出后很容易坏,那么表示的是,我们自己不同寻常的使用方式使得所借出的物品极大的偏离了标准产品的范畴,从而使得借用人容易用坏物品—是我们自己奇葩,而不是借用的人有“主观故意损坏”的道德问题。

我喜欢后面这种归罪于自己而不是借用人主观故意的解释,因为它显然更加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是高大上的。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