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某0后”

2014/07/11 观事析理

“某0后”这个称谓是以出生年代而且只以出生年代为标准的人群划分,它将出生年代在某一范围的所有人归为了一类。泛化的“某0后”称谓最早来源于“80后”。后者一开始用来指代出生于这个年代的作家,后来很快推广到其他领域,到最后用来指代所有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这种“80后”的称谓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年代出生的人正好契合了两个时代特征,一是计划生育,一是改革开放。前者使得“80后”成了独生子女的代名词,后者则为“80后”加上了个人主义、不守常规、缺少责任感等共同标签。至于“70后”、“90后”和“00后”等衍生称谓,少了“80后”所带有的可以辨识的时代特征,更多的是一种简单的词语借用。

“某0后”将人群按出生年代归类,这一归类过程并没有任何限定,那么这种“某0后”的用语-不管是否明确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假定了所有符合这一出生年代特征的人有大体相同的社会处境、思想特征、行为规范等等。

然而,这种认为“某0后”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假定在现代中国事实上是不成立的。原因在于中国独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同为“某0后”,农民和城里人有截然不同的年代记忆,“农村某0后”和“城市某0后”事实上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群体。

拿“80后”来讲,“农村80后”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独生子女,而那些并没有迈入城市生活、依旧在农村生活环境下的“农村80后”(包括农民工),也跟那些“城市80后”并不像,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考虑,相对较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参与度,较少的个人主义,更多的家庭责任感,如此等等。两类“80后”的利益有时候甚至是直接冲突的:在“城市80后”抱怨房价和装修等费用贵的同时,“农村80后”却希望自己在做建筑和装修工作的时候有更高的收入。

“80后”(和其他的“某0后”)这一称谓所隐含的价值判断主要的是面向“城市80后”的(或者是“农村80后”但后来成功进入到城市生活的那一群人)。假如“农村80后”这一人群基数很小,那么在一个并不严格的概念中忽略掉不起重要作用的一小部分并无不可;然而问题是,仅就人口基数来讲,“农村80后”至少是可以跟“城市80后”相比较的,如果不是大大超过的话。那么,我们使用“80后”(和其他的“某0后”)这样的称谓在事实上就是,一群虽然数量不占优但具有更大话语权(或关注度)的人抹杀了另一群具有相当数量却弱势的人的存在。

这自然是“城市某0后”(或者是创造或自得运用“某0后”这一称谓的人)一叶障目的可悲的自负,他们有责任(假如良知允许的话)换用更合适的称谓,以使得当为自己的私利鼓噪的时候,不要冒用他人的名义,这在道德上是可耻的;这也是“农村某0后”的悲哀,让人同情于他们的弱势和无法打破这种弱势的无助;而我见过那么多的“农村某0后”,以根本不是为他们准备的“某0后”自居,就不仅是同情,需要扼腕而叹了。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