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的作用

2014/02/23 感情悟道

中国文化似乎有一种倾向,它乐于强调人本身的主观意愿,而忽视工具的作用。我们老古的传统是看不上技术的,认为那是奇技淫巧,上不了大台面;到了新中国,在规模宏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人定胜天,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可以克服工具匮乏的现实,而实现跨越性的发展。有许多人(比如这篇文章关键是人,而不是工具)会强调,不管做什么事情,关键的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工具。这种强调本身可能并无多大问题,如果这里的“关键”只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或缺的话。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强调会导向到一种过于忽视工具的“唯人论”的论调中,就有些问题了。

人需要工具

我们有句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的’。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这句话强调人本身能力品质的重要性,只要一个人有金子般耀人的才能,不管在何种情况下,他都能够让自己的才华显露出来。然而从现实的人生和科学的态度出发,这句俗话并不确实。原因在于,人的能力和意愿并非唯一决定性的力量。生而为天才,如果处于一个封闭不开化的环境中,他的天分完全可能就此湮没无闻。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依赖周围的环境,需要合适的工具。工具本身不会自发的完成任何事情,然而好的工具确实会提高人的生产力,帮助他更好的完成工作。假如你是作家,需要经常的打字,那么用一个好的键盘打字一般而言就比在手机上敲字有效率的多。自然,需要承认的是,对于作家而言,更重要的是他本身知道要写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更关键的是人,这没错。然而假如人本身没有本质差别,都知道该写些什么,那么用键盘还是用手机就有绝对的效率差别,这也是事实。

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很广泛的领域中去。在很多事情上,工具所起的作用确实往往并非巨大的;然而问题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大家所具有的其他条件往往也是类似的(比如,谁也不比谁更聪明些)。那么在这些主要部分趋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所拥有的工具的不同就成反而成为了决定事情成败或优劣的关键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工具影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工具塑造人

工具的另外一个不那么直接可见但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用是它对人的塑造作用。我在国外很多年,这里不像国内,有那么多的活动可以参加,所以在学习工作之余往往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前几年这些空余时间我大多用来看各种视频节目,轻松、简便易得又不费脑子。自从在三四年前买了Kindle,我消磨空余时间的方式有了重大的转变,有近半的时间我都会用来在Kindle上看书了。我个人对于读书的兴趣应该并不是在这几年里无缘无故的迸发了,所以应该有理由说,是Kindle这个工具塑造了我的读书习惯(尽管我本身本来有的对读书不拍拆的态度也有影响;但确实是Kindle而不是其他促成了这个习惯的养成)。

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自然需要强调,最重要的是一个人本身爱读书,而不是使用什么工具来读书。然而这里要考虑的问题是,一个人为什么本身会爱读书?这种喜好是先天而来写在基因里面后天无从改变的,还是更主要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假如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工具的使用会不会对这种培养有重要的作用?我以为是的。不管这种爱好是受先天还是后天主导,我们所能够进行影响的大约只有后天的这些,而对于后天的人为影响,环境和工具是我们仅有的选择。

人们会说,浮躁的人就算拿着Kindle过不多久也会拿出手机来玩。这话可能并不假。不过问题在于,“浮躁”是一个人的终生不变的标签么?如果不是的话,改变它是可以神奇的无需任何理由的发生的,还是仍然需要环境和工具的诱发的呢?我以为,对人的品性的过度强调和对这些品性的发展变化不加合理的解释,会使得我们对人的认识陷入到一种肤浅的神秘主义和教条主义中去。在这种神秘的教条中,我们以为人的发展完全是他自己的资质外加一点点随机因素,而不以为他所处的环境所用的工具有什么重要性。

唯人论的社会思想倾向

对这种神秘的教条的强调,往往是缺少资源的人的自我麻痹和激励。因为缺少资源和工具,他所能倚靠的仅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就容易将这一点拔高到不合适的高度去,其结果往往并不乐观。

有人也可能会以这种神秘的教条来要求别人,以脱离实际的精神激励来作为管理实施的基础,这种方式,则脱离了科学的疆域,奔向了蒙昧的领土。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