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格调的量化自我-读格拉宁《奇特的一生》

2014/05/11 评书论影

柳比歇夫是个奇特的人。他的奇特在于他对自己的时间的精细而又长久的记录和计划。他对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进行了长达一生、精确到小时(甚至是分钟)的记录,而对未来所要进行的任务,也在相当精确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计划。对大多数人来讲,这种奇特最为核心的是他所谓之的“时间统计法”,记录时间使用,把时间用在有用的地方-这的确让大多数人觉得惊讶和佩服。

当然,也不仅仅是赞赏。一般人不免会担心,这种看上去确实是太过严酷的时间管理是不是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毫无趣味了-所有的事情都这么井井有条,而我们说,生活中的乐趣不是来自于不可预料的惊喜的么。这种担心自然不无道理,而这个有限的道理就可以很容易的为我们所用,当作自己延续一直以来的懒散的借口。虽然作者在书中专门就这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柳比歇夫的生活实际还是很幸福的,但我们的疑虑有着强大的基础,很可以心安理得。幸福不幸福的事情实在是难说的很;就像是一个出卖体力为生的文盲是不太可能会理解一位数学家居然会对那些抽象无聊的数字痴迷并从中感觉快乐一样。

所以似乎更重要的问题是,柳比歇夫如何能够从这种看似单调乏味的统计和计划中体验到快乐的,他的所有的精细规划的兴趣来源是什么。假如我们不否认这种统计和规划对于有效的使用时间是有益处的话(因而是可以加以提倡的),那么对于我们来讲,难点不是这个方法不好掌握-如果只是统计个三五天的话,谁都可以-真正的难处是那个动力,能够一辈子坚持。这也是一个人或一件事得以伟大的一种方式,可以并不因为颠覆或创新,而仅仅是常人难及的专注持久。这种专注持久的起点是对所要坚持的事情好的方面的评估,而真正困难的是这种习惯如何养成-人是善变的动物,兴趣毫不意外的依赖于此时此地。

从另外一个显得比较奇怪的角度说,柳比歇夫所作的事情倒正巧符合了我们现在技术的流行趋势之一,即人们对量化自我的需求。区别是,我们所谈的量化自我,大多局限于生理相关的、依赖传感技术的那些,而柳比歇夫的量化在格调上实际上还要高出一筹,他时间量化的目的并不像我们今天的生理量化是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这太小家子气,柳比歇夫要做的是尽可能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来做出更多的科学发现(尽管就他个人而言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是为了对生活的世界贡献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么想来,我们量化自我的活动其实还可以有更深刻的作用,至少柳比歇夫所作的时间统计的功夫是有可能使用现代技术自动完成的吧。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