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维度

2014/01/01 感情悟道

有两件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一是搞明白我们所感兴趣的(或者不感兴趣却必要的)人或物,二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影响我们所能影响的人或物的存在方式。用简短的话来说,前者是理解世界,后者是改造世界。我们每个人理解的方式不同,改造的能力也有差异,但理解和改造的活动,只要这个人与人类社会发生着正常的交流,就不可避免的在进行着。

通常认为,理解是改造的基础(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这就赋予了理解世界一种类似第一推动力的地位。不仅如此,即便没有立即可见的直观用处,理解本身也可能是富有乐趣的;“朝闻道,夕死可”,理解世界本身就可以当作人生的全部目标。因此,理解“理解的重要”就成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理解的维度

  • 理解的广度是指尽可能的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活动。一个人、一件事物、一种现象,必然存在着无数个可能的审视它们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提供了对我们所要理解的同一个对象的不同的剪影。用来理解的角度越多,对它们的理解就会越加翔实,从而就不会一叶障目、盲人摸象。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角度,但至少应该涵盖最重要的若干角度,非如此便无法谈理解;同时也该以开放的心态寻求其他各种不同角度的解读。

  • 理解的深度是指跳出要理解的对象本身,探查对象的核心脉络,以理解对象的本质。通过舍弃不重要的细节,一步步的深入到对对象存在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核心的因素中去。如果说广度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搜集材料,从而增加我们理解的厚度的过程,那么深度就要求我们抛掉所有不核心的材料,通过将理解的材料“变薄”来发现最为本质的规律。

  • 理解的高度同样要求跳出要理解的对象本身,但要从一种更高的层次上进行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全局观”、“大局观”。高度的要求拓展了我们要理解的对象的系统边界,从它和它周围的环境的关系着手,想要把我们对对象的理解纳入更广泛的理解体系中去。

  • 理解的长度是要将理解行为放入到动态演化的框架下去。这个世界永远不停的在变化,那么要真正的理解,就必须考虑对象的历史发展,在过去如何,现在如何,将来又会如何。自身的条件变化、或者外部环境的不同,将会导致怎样不同的发展。

  • 理解的细密度(宽度)是要在必要的地方细化我们的理解。本质、大势的理解自然重要,然而在基本的理解已经达成的基础上,区分就会是在对细节的把握。同时,细化的理解也有助于广度的要求,并可能反过来影响对本质的真正理解。

这些维度最终要求的,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化的理解。广度的要求使得我们对所要理解的对象的一点扩而成面(细密度也会在此起作用)。深度、高度、长度都不是平面上的东西。高度向上,深度向下,构成为一个立体的理解;再加上长度要求的时间跨度,成为一个变化的、有主干有血肉、和世界紧密相连的完整系统。

####理解的发展

  • 人一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就接受自己所感受的、别人所教给的,当作常理。随着知识的增多,就开始对自己所碰到的事情进行主动的理解。这个理解一开始只是在这有限的知识上做简单的、绝对化的二值判断:一个人或者是好人,或者是坏人;一件事或者是好事,或者是坏事;一个现象或者是值得鼓励的,或者是应该批判的。在这里面没有中间状态,因为他尚未发展完全的理解能力不能容许这样的复杂情况。

  • 然而终于会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能有很多的维度,这个人、这件东西、这个现象之所以像所见的那样,其实依赖于很多的因素。不仅仅是影响的因素众多,往往我们对这些因素所起作用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于有好些因素看起来根本是随机不可控的。这就对简单的二值判断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们在这里出现了不同的倾向。理想主义的会偏向虚无,他抛弃了二值判断,却又走向了极端,觉得好人、好事、好现象不值得褒扬,因为他们也肯定有不好的地方;坏人、坏事、坏现象也没什么大惊小怪,因为选个不同的角度他们就可能有好的一面:这个世界就是一团浆糊,没什么好去做区分的。在另一个极端,现实主义的会相信一事一议的价值,却对这样的价值持一种孤立的态度,贬低事物间广泛联系的重要,因而他的理解就变得不系统而不可预测。

  • 并非所有人都可以跨越这个理解复杂性的瓶颈。而有幸能够到达更高的理解层级的,则拥有了更为完善的理解能力:他不会简单的做二值判断,而是对事物有具体而微的分析;他也并不缺少统一、广泛、基本的元基准作为自己的认知理解的基础。

  • 这样的理解的发展,经过了如下的过程:从懵懂的什么都不知道,到没有意识到量的作用的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到意识到量的作用但把这个作用绝对化的另一种黑白分明的世界观,到承认量的区别很重要的带有‘中庸’的世界观。

  • 往往年轻的时候会有一个阶段,觉得自己看透了红尘,活着了无生意,没有去死只不过简单的是没有变化的勇气,沿着生活的惯性下去而已;理解发展后却觉得,那个时候所见的世界不过是非常浅显的世界的一个表观,在这个浅薄的表观下面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容,而自己对这些内容一无所知。

理解的谬误

  • 文化的定式偏见。去过一些国家,也接触过一些不同国家的人,于是似乎就有了这样的认识: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美国人热情,英国人保守。。。。。。虽然对这一国的人所加的那个形容词确实是有切身的体会,并不全然只是拾人牙慧,然而仔细想一下的话,就仍然对这个形容词的使用有些惶恐。首先,这里所有的形容词的使用并没有跟前人所说的有大的出入,这固然可以表示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民族特色,所以所有人都有类似的看法就不稀奇;但也同样有理由认为这不过是受了以前看到的别人的评价的潜意识里的影响,因为是首先知道了这个民族会有这样的特色,然后去接触的这个民族,就很有可能把所有碰到的事情往这个特色上去解释,而这些事情用其他的特色解释也未必就行不通。其次,可能更重要的是,身为中国人,却无法给中国人加上一个很合适的形容词。那么,这里所引发的危险是,之所以能够对其他民族贴上标签,只不过是因为并不真正了解他们,而真正了解的话可能就不会这么做。然而又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解释,即,之所以无法给中国人加标签,是因为了解的中国人太多,被各种芜杂的细节所惑,看不到在外人眼里那些明显的特色了。

  • 美国人在辩论紫心勋章是否可以颁给精神损伤的老兵(30万人之众);我们则不觉得精神损伤算是损伤。英国人在讨论是否让护士们多参加一个培训,让她们穿上特制的能够体验胖人的各种不方便的衣服,以让她们在工作中对胖人有更好的照顾;我们则还处在医生和患者的互不信任中。这些不同的基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并非像高楼大厦那样的明显的让所有人都可以意识到。这固然表示在社会发展中跨越发展层次直接套用其他社会的做法可能是荒谬的,但这同样并不表示保持现状、不细化深化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做法就是合理的。

  • 星座与命运。相信星座和一切类似的东西与命运的关联,是在以一种非常决绝的方式否认世界的复杂性。它相信用非常有限的、简单的若干象征物,就可以完全的映像和表达系统化的动态的世界。它实际上必须宣称,它发现了世界运行和人的发展的本质,这个本质说明,首先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其次,对具体的一个人来讲,他的所有的发展变化,可以由他出生时不由他所可以选择的一组参数完全决定。

理解的意义与准则

  • 对世界的理解有关于我们存活于世的重大意义。我们因何而来,为何在此,走向何处。对个人而言存活的价值何在,追求什么;幸福,自由,爱情,家庭,友谊,事业,成功,金钱。。。。。。所有这些对个人的意义都有赖于个人对世界的特异的理解。

  • 我们理解理解的复杂性,理解理解的动态发展,就会相信宽容的力量,不会极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有真理的成分,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可能是完全的真理。所以我们欢迎多样化。

  • 不同的人可以提供不同的角度和细节,从而丰富我们理解的广度和细密度的要求。然而深度和建立于深度基础上的高度并不简单来源于更多的角度。这只能是一个单一的理解主体所能做出的创造性的洞见。不幸的是,深度和高度才是唯一可以引发变革的所在。因此,对深度和高度的渴求是大师所以珍贵的原因;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所有的重要成功也绝离不开理解的深度和高度。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