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冠军》之专注和全球化

2016/11/20 评书论影

一直在听吴晓波的一个音频节目,在里面他不止一次推荐这本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就找来看了下。看的是断断续续,乱七八糟,好像也没有全部看完。中间在看的时候有些感想,也没有当时记下来,后面隔了好几天再去看,就忘掉了,再产生新的一些感想,觉得这样下去一直还会是零碎和杂乱无章,还不如干脆不看了,记录此时此刻有的想法吧。

“隐形冠军”这个称呼作者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小领域做到了近乎垄断的地位但又不够大型的中小型的企业,特别指的是德语区的这类企业。我觉得“隐形”这个定语并不算很有针对性,原因在于,按照对所谓“隐形冠军”的定义,这类企业的模式就几乎一定不是B2C而应该是B2B的,而一个单一业务的B2B公司不为普通人所知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不应该有B2C模式的隐形冠军,或者即便有,也应该非常稀少,因为面向全球终端消费者而成为冠军,不太可能是隐形的,哪怕它专注的产品或服务是多么让人习以为常。

作者认为,聚焦(专注)和全球化是隐形冠军不可或缺的两大战略。主要就聊聊这两大战略。先看专注。

  • 从隐形冠军的定义出发,就知道专注应该是它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如果它在很多不同方面都做到冠军,就不太是中小企业了;而如果它把精力放到不同的地方上去,也就很难做到某一特定方面的冠军。

  • 事实上几乎在所有语境中,都会将专注作为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崇敬的德鲁克极度谦虚的说:”那些一心一意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偏执狂,才是真正的成功者。而其他像我这样的芸芸众生,虽然在工作中也找到了很多乐子,但是我们最终都只说在虚度光阴。。。“。

  • 可我觉得问题的难度并不在于专注本身(自然,专注自身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而是能够确定专注的对象是值得的。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人家不大说他专注得好;给人们当时钟用的那位忘记了名字的著名哲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在当时的人那里和在后世的人这里的评价也很不一样。

  • 麻烦的是专注在了不应该的事情上,而这个不应该只有事后才知道。前几天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也说,自己不大敢把所有精力都用于谋求功名之类,除了价值观的判断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因素,就是求仁未必得仁,即便付上一辈子的代价。

  • 所以专注这个状态或过程就不应该以不知道是否会实现的目标为导向,而更应该以发自内心的兴趣为基础。有了兴趣,专注是件充满乐趣的事情,而绝不是煎熬。

  • 自然,最终的关键就成为,大多数的人、大多数的企业总的来讲是缺少“发自内心”的对某个领域的持续不断的兴趣,从而就难以支撑专注,从而就难以成就伟大的成功。

  • 这种缺少兴趣的一个比较本质的原因大约是在于使命感的缺乏。没有一个理想主义的信仰作为愿景,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别的东西也就少谈了。

再聊全球化。

  • 假如各国市场是封闭的,发展全球战略的必要性就不太大;而如果全球都可以流动,一家企业就很难偏居一隅,只在自己的国内市场称王,因为你不出去,别人也是会进来的;所以进行全球化大约是种被逼无奈的选择–当然,应该主动应对而不是被动承受。

  • 不过最近的国际形势似乎是逆全球化而行的。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那些没有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的中下阶层有话说了。

  • 而隐形冠军的全球化战略是不是也在意味着统一和垄断,和低劣的仿制品市场的式微?

  • 这么说来,中国的消费升级可能正是世界上的冠军们大好的扩张时机,其中也包括中小型的隐形冠军们。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