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份职业可能

2018/12/09 感情悟道

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大学教授这个职业-总体上对这个职业还是满意的-我觉得专注于非虚构叙事的作家也是可以接受的一个职业。开始对这件事关职业生涯的重大事件的论述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非虚构叙事”这个词给出比较明确的定义。毕竟,在很多领域争吵的来源其实都来自定义不清,大家各说各话,难以落到一个话语体系下交谈。按照《哈佛非虚构写作课》这本书里的说明,非虚构写作是在美国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兴起来的,而且有很多不同的称谓。我觉得把这么多的称谓都列一遍,大约也就知道了人文领域要讲明白一件事情本质上的复杂性—但从好的方面讲,各种不同的近义词倒也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解读角度,也还是有利于综合深入的理解的。

非虚构叙事有许多称谓: 叙事新闻( narrative journalism), 新新闻( new journalism), 文学新闻( literary journalism), 创意非虚构写作( creative nonfiction), 专题写作( feature writing), 非虚构小说( the nonfiction novel), 纪录叙事( documentary narrative)。

(美)马克•克雷默; (美)温迪•科尔.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博集经管商务必读系列) . 中国文史出版社. Kindle 版本.

上面“非虚构叙事”的若干别称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非虚构”,一个是“新闻”。 我的喜欢也就从这两个特点而来了。

我喜欢“非虚构”甚于“虚构”,原因应该来自于我自己的无能–虚构靠的是想象力,是在虚拟的空间里面纵横捭阖的能力,这里面要的是意象而又具象的东西,更近于艺术,而我自觉在这方面天分不高。与之不同,“非虚构”的顾名思义,是它的依据事实而来,是对现实材料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某种情感或道理,这种搜集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路子是熟悉的,擅长的。

喜欢“新闻”的原因则应该是新闻本身的现实性、时效性,和由此带来的压力挑战:你总不能慢慢悠悠的规划上十年时间写一则新闻。然而对简单的突发的事情–就是“新闻”了–如果只是报道它发生的来龙去脉本身,好像就没有太大的意思,这可以是个模式化的写作,机器人也可以做。加了记者本身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的,却能够带来不同的价值。这种专题的、深度的、纪录的、创意的报道,给读者的除了一个通过材料勾勒的事实之外,还有分析思考,甚至更好的是,引发读者的思考,这就从新闻的简单的信息传播功能拓展到了知识和智慧的沟通领域了。创作出这样的故事来有意思。

从上面两个喜欢的角度来说,我的这个喜欢其实也很容易解释:所谓的非虚构叙事写作,跟我们的科研论文写作又有什么两样呢。大家都是要搜集材料-非虚构写作是搜集新闻的事实,科研论文是文献阅读或实际工程问题的了解,从中挖掘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非虚构写作要从材料中升华出一些意义来的,科研论文当然是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的,最后要言简意赅层次鲜明的把整个故事讲出来-非虚构写作里面也还有表达方式的变化,但总的来说不能像纯文学一样委婉,而科研则毫无疑问要以简明扼要为目标的了。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