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的感悟-读基辛格《论中国》

2019/06/12 评书论影

前几天开始看基辛格的《论中国》。昨天下午突然感冒了,浑身不得劲,脑袋里嗡嗡作响,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再拿起这本书来,居然很投入的就看完了,说明这书写的还是好的,至少可做病中的精神食粮。看完了去豆瓣上做一下标注,说这本书我看过了,稍稍满足一下浅薄的虚荣心。但一搜索,发现我2015年就已经标注看过了,还给了简短评语:”写得很节制,新意并不太多”。这一下不禁有点赧然。不知道是因为病中的浑浑噩噩而全然忘记了已经看过的事实,还是先前说的看过了不过只是走马观花本来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叫人好气又好笑。

展开来说,先前看过的书现在拿起来还像是新的,这事并不太稀奇。不过也就引出了看书的意义和作用的问题。像是这本《论中国》,四年前看过评论过,今天在脑袋里头还是簇新的,那看的东西能有什么用处呢?我自己自然并不特别去怀疑阅读的用处,但如果仅仅是像纯数学家维护纯数学的美的做法,觉得谈有用没用就已经是堕落了的话,似乎并不能特别说服别人。数学家在这里讲的一方面是过程问题,研究数学和阅读本身就可以是愉悦身心的,由此可以稍稍放松对”用处”的执着;数学家的另一方面是在纯数学的研究中探寻逻辑的美,这可以说是纯数学家研究数学的”无用之用”,在阅读这里,也自然有这样的无用之用,就是我们可以从阅读中体验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故事,让我们多了一些对这个我们没有办法事事躬亲的世界的感悟和认识。除了这些,阅读也还是有别的更为实用的用处,比如对个人逻辑的锻炼,对实用知识的掌握等等,就未必是纯数学研究者感兴趣的了。

基辛格从中国的久远历史出发,一直谈论到成书的2011年,记述了一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和他作为历史的关键一员对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历史进程的见证。他的叙事很节制,分析也很精辟,读完至少让我增强了这样的认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需要有广博的见闻、缜密的逻辑、远大的眼光,他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与杰出的科学家相提并论的。

今天再看《论中国》,有一种奇妙的历史感。从建国后的向苏联一边倒,到72年尼克松访华,到79年《中美联合公报》,一直到今天所有人都不得不注意的中美贸易战。国与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有道义的考量,但大多数时候是利益的驱使。前面的几十年,中国融入了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框架,取得了大发展。时至今日,这种发展似乎开始对主导国产生了直接的威胁,矛盾也就发生了。不管作为个人还是国家,合作发展应该是永远的诉求,对抗总是末等的选择。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往往并不在任何人的预料之中,而我们也将懵懂的定格在历史的书写中。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