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阅读是一座移动的避难所》

2020/06/10 评书论影

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最近几年毛姆的书很受读者欢迎,他的《月亮与六便士》长期居于亚马逊的推荐榜单;买来看过,觉得也好,当时并没有写下什么观感来,虽然应该还是有观感的–这也就是读书的问题了,感想这东西,随读随有,不记下来也就随风飘逝,记不得了。这两天读了他的另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的避难所》,是他的一部小文的杂集,并不是他擅长的小说。讲的算是有三块,一是读书的乐趣,然后是对一些名著名家的介绍,最后是他对于其他领域的如哲学、伦理学等领域阅读的领悟。

毛姆在书中着重强调,除了主要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专业阅读,一般所言的读书按说都是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用处的–这里所指的大多是小说吧–因此,首先看重的应该是乐趣。读起来享受,能会心一笑,也就值得了,并不是非要从中看出人性的善恶,世界的至理来,要不太过心累,是要毁掉读书的乐趣的。我虽然也颇为认同他的这一说法,但之前的阅读其实走的完全是另外的一条道路,更多是为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来,因此关注相关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入门书籍,希望从中汲取知识,进而建设一种具有一定水平的知识体系,并不全然为了乐趣而来;并且事实上,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效率的目标要求,之前甚至有意的忽略掉了所有的虚构作品–主要的是小说了–心里知道这些作品主要的是为了感悟和乐趣,并不能从中得到直白的知识和逻辑。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在书的选择上完全不同,但在读书需要有乐趣这一点上仍然是非常认同的:我们这里所关切的只是在安身立命之外的阅读,自然没有必要为了任何目的埋头苦读,人生苦短,苦读则不如不读,而苦读本身应该也意味着读的东西的不合适:或者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材料,那么何必要读;或者不适合自己的认知水平,那么再另找些合适的来读吧。每个人总应该会有一些读起来有乐趣的文字,应当从这些文字出发;我们自然会关心所读文字的质量,如果只是从乐趣出发那我天天读些八卦又怎么不行呢?我觉得即使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应该从乐趣出发,还是先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读起来有趣的书,循序渐进,我们对电子化的零碎阅读的批评主要是在于它的不系统,总应该存在在可读性上可以媲美这些八卦的书吧?如果没有,就读八卦想来也没什么不行:这是作者的锅,读者不需要有太大心理负担。

毛姆讲了很多知名作家的有趣的故事,对第一次接触作家八卦的我来说,既兴味盎然,又有些刷新三观。在毛姆笔下,似乎大多数耳熟能详的知名作家,从《红与黑》的司汤达,到《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到《羊脂球》的莫泊桑,还有《呼啸山庄》的勃朗特,还有一大串其他的,都不太正常。这里的不太正常,甚至都超出了普通人的界限,如果这些人在我们周围出现,我觉得有很大的概率是让人侧面的。或者是道德上的卑劣,或者是性格上的狂悖,或者是行为上的偏执,都让人难以与其为伍。

但他们都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这些文学上的伟大作品,真的是让人赞叹不已。想像出一个小说的世界,用文字向读者呈现出来,仅仅通过阅读,就让人能够沉浸到特定的氛围和场景中,情绪也都带到虚构的故事当中,为了故事中的人物沉浮而揪心。这里面的想象力、观察力、表达能力,如果仔细想想,又来对比一下自己,是很值得赞叹的。把这些作品誉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毫无言过其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并不逊色于作为科研工作者可能更为推崇的牛顿、爱因斯坦所作的贡献,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但都是人类智慧的高光时刻。

我更多的感触则来自写作品的人的不堪和写出的作品的伟大之间的强烈反差,关键的是,这似乎并不见得是特例,反而有一定的一般性。而假如这真的具有一定的一般性,就很让人揪心这些天才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了:我们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鼓励循规蹈矩而反感出格的思想和行为的,对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异性的宽容实在不算的好;更为严重的是,人们的心目中似乎都假定了一种并不存在的一致性:能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一定也应该是道德上伟大的,如果一个人在金钱上贪婪便一定缺少了文学史的创造性。所以不少人会拿翁帆作为评价杨振宁物理学贡献的标准,要求老师必须要成为人灵魂的工程师,科学家必须安于清贫,一概以道德水平考核专业性,全然混乱而不自知。

我想,对于真正的伟大的创造性的事情,急是急不来的,规划也是规划不来的,唯有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任其自由生长,不因其长相丑陋过早砍伐,不因其长的慢了拔苗助长,这样时间长了,说不定某个早上醒来,便发现开出了一朵独特的花。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