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朵桔梗花》的灭亡美学

     这收集了连城三纪彦的几部中短篇小说,并不是一部长篇。其中“一朵桔梗花”确实是最为出彩的。

    2012/10/30 评书论影

  2. 《我可能不会爱你》的消极论

    爱情是个热闹的话题。旧时候有文学,有音乐,现在传媒事业发达了,各种的影视剧作又把这当作了隽永的主题,赚取广大观众的感动和眼泪。而我们也着实愿意看,虽然嘴里不屑的说不过是演戏,可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期望仍然会随着看的每一部剧作而送出,丝毫不觉的重复的麻烦。看得多了,心里也不免的慢慢成形了个希望,觉得自己的爱情也当是影视剧里面的那样轰轰烈烈,各种的王子公主惆怅婉转。即便是嘴上强硬点的,说着“平平淡淡就是真”,那也当是在可悲的婚姻之后,仍然不想漏掉导向这个平淡的前面的高潮部分。可是若是细细想来,一件值得大力宣扬的事情,其隐含的意思是,这件事情本身很有可能并不是普遍的和永久的。喜新厌旧,习惯于常见的事物是人进化而来的天性,违拗不得。一件事情要是太过平常普通,也就没有了宣扬的必要,我们也不能够感兴趣。这也印证了爱情的特质,它既不是普遍的也不是永久的。说它不是普遍的,从乐观的方向解读,是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影视剧里所见的必须柔肠百断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其实是个稀罕物;更让人沮丧的是不太可能存在能够长久到一生的爱情,如果我们把爱情的理解限于我们狭义上所理解的那样。心理学家说,爱情包含了生理的激情,心理的信任和两个人之间的亲密感。后面的两个因素可以随着时间而巩固增长,而前者则像是熊熊大火,剧烈而不能持久;所以我们都说,爱情待到久了就成了亲情,因为后面的两个特征也是亲情所需的,但亲情并不需要剧烈燃烧的激情。同时,信任和亲密感这两个东西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幸运拥有的,这使得很多的人就连只是短暂的爱情也未必能够感受得到。可是,尽管爱情本身可能是稀少和短暂的,可它所含的满含信任和亲密感的激情实在是太过美妙了;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音乐、影视,等等,来宣扬、歌颂、传播它,而我们也愿意为了这付出我们的时间和感情。看到别人的轰轰烈烈,我们也可以代入自己,在虚拟的世界里感受一番,虽然并不真实,所含的心理感受可能并不差太多。

    2012/10/29 评书论影

  3. 人类学游记 读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巴利是位据说有名的英国人类学家,跟另外一位更是大为有名的列维·斯特劳斯有得一比。诚实说来巴利这个名字以前不熟,斯特劳斯的名著《忧郁的热带》似乎倒是鼎鼎有名。对于只是在各式各样的学问里面偶尔打打鱼的人来说,”名著“这个东西往往并不出于自己的见解,而要受专门研究这门学问的人的惠,要听从他们的建议。可是一个人的爱好兴趣,实在差异大得很,有些时候就难免有眼无珠,对名著也爱不起来。只好老老实实的承认自己修为不足,名著的金光能闪瞎了狗眼,也未必能开化顽固的榆木脑袋。借着这个勇敢的诚实,我也就大大方方的承认,以前也试着看过《忧郁的热带》,不过读了几十页,没有看下去。

    2012/10/27 评书论影

  4. 死亡的科学怨念 读雷蒙德·a·穆迪《死亡回忆》

    研究濒死体验的比较早期和重要的著作。正如作者所承认的那样,这远算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其原因,首要的是所获得的样本的局限性,并不能覆盖足够充分的不同种族、文化、年龄、性别等等。这也是源于本身这个研究的课题的特殊性。受限于样本的局限,也就无法进行充分的统计或其他种类的科学分析,因而所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描述,和一些相对主观和不能确信的解释。

    2012/10/25 评书论影

  5. 《白夜行》的社会解读

    小说的好处,特别是使用像东野圭吾这种凡事只轻轻一点的笔法的小说,是促成了读者的思考,而这思考带来的更重要的是适合于读者自己的解读,因而无论是什么背景的读者,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才使得小说能够对广大的三观可能差别很大的人群都有吸引力。就像从金庸的小说里,小孩子读到的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武侠世界,及到大一点了读到的可能是各类百转回肠的爱情故事,而作为成年人,也可以从中看到各种深刻的人性,作为现实生活的映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不是如此,小说所能拥有的力量可能就大大的减小了。

    2012/10/23 评书论影

  6. 读书笔记 《枪炮、病菌与钢铁》

    很多让我耳目一新的知识和观念。在我有效的遗忘机制努力工作之前,记叙下一些吧。

    2012/10/20 评书论影

  7. 不是写给读者看的书 读杨绛《我们仨》

    我从小就喜欢读点书,而且不单单是小说。读书的好处,往大里说,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至少精神可嘉;从个人的角度,在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里,几乎没有也接触不到现在城市小孩子们所享有的种种娱乐方式,所以读点书还有装点深沉的实际需要。可惜的是至少在大学以前,书的来源一向很成问题。农村的孩子,有个学上已经算是不错了–想看什么书就能有钱买什么书,我甚至都没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幸福的小朋友存在。不过我似乎很小的时候,应该是在高中以前吧,就读过《围城》,而且这书是我自己买的,是我可怜的图书收藏里面珍而重之的一本。说不上能看懂;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毫无悬念的会使一个小孩子为之心驰神往。以后又读过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更深一步的感觉叹为观止。

    2012/02/29 评书论影

  8. 如何幸福 读贝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这书看过一阵子了,很有感触。今天又看到了这本书,想着美食独得不是君子所为,把它推荐给大家。不过美食的比喻其实尚欠妥,物质的东西实在是无法分享,给了你我便少了,就像说钱总是借了要还的;精神思想的东西有独特的便利,复制传播并不需要额外的成本,好书你我都可以享用,你看了我也并不少了什么–所以这推荐是顺手之便,倒也证明不了我的大公无私。

    2012/01/04 评书论影

  9. 真实·自然·宽容

    我欣赏真实,自然和宽容的人,也把这些品质看作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

    2011/02/25 感情悟道

  10. 笔记

    文人爱笔。我虽不是文人,“历史”上倒也曾对此物颇为喜爱。

    2010/11/06 感情悟道